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本会动态 > “非遗+”激活安阳传统文化新魅力

“非遗+”激活安阳传统文化新魅力

来源:安阳日报     浏览:235次

  编者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告》,安阳市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及相关保护单位榜上有名。那么接下来,安阳该如何做好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活化利用、创新发展,使非遗走近群众,照进现实,融入生活,让这一颗颗明珠成为点亮城市、服务群众、带动经济的文化宝藏。请看——

2a514400b15bbf4f99cda10c7cc6eafa.jpg

汤阴县跑帷子(资料图)

开展研学 打造特色文化课堂

  剪纸、盘扣、面塑、跑帷子……如今走进校园的非遗项目越来越多,打造特色文化课堂;也有越来越多学生来到各研学基地、展馆等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1月7日,市民俗文化博物馆迎来了两支各150人的研学队伍。相州盘扣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文清正坐在桌前,灵巧地扭动着手中的盘条,向研学团队演示如何制作盘扣。作为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文清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盘扣艺术创新和研究,大约从五六年前起,她就开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如今,很多学校、单位与旅行社都会与王文清提前预约,带研学队伍前来参观学习、实操体验。“研学活动主要会根据研学对象的年龄教授不同的内容,有的偏重宣传展示,有的可以开展体验活动。”王文清告诉记者,制作一枚盘扣需要30多道程序,通常她会提前准备好盘条与工具,分批让研学队员参与进来。

  提起汤阴跑帷子,观赏过的市民会留下场景壮观、气势磅礴的印象,但如今,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一传统舞蹈也走进了校园。“传承从娃娃抓起。我们的研学活动开展已有三四年了,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活动。”传承人侯俊告诉记者,由于参与活动的孩子年龄差距较大,如今他们会根据研学对象的不同需求调整展示的内容。比如,学校课堂上可以讲演变由来、传承发展,在户外的公园广场可以观看展演,在基地可以近距离观看服装、道具,学习基本动作等。

  如今,研学活动让更多非遗项目走进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打造了别具一格的特色课堂。(安阳融媒记者:高倩)

传承创新 非遗文化焕生机

  非遗项目或因古老的技艺,或因深厚的文化而受到关注。要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人首先要把传统工艺技法和传统文化内核吃透悟透,守正之后再去创新。

  11月12日,河南省非遗项目刘氏空心挂面传承人丁金玲像往日一样忙着空心挂面的生产。作为刘氏空心挂面的第七代传人,丁金玲修复了老作坊,创建了农耕文化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她按照传统制作技术生产,严把原料关,并采用古法磨面,不在面粉中加添加剂,保留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我们让非遗项目‘嫁接’新技术,增加了仿人工机器设备,在保证空心挂面工艺不变、口味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产量。”丁金玲谈到非遗创新时说,他们积极开拓网上销售渠道,使空心挂面得到长足发展。

  守正创新,每一个传承人都在探索着适宜的道路。作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魏红刚的面人作品栩栩如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为了把非遗发扬光大,他把面塑技艺从街头“搬”到了网上,开网店,传技艺。同时,他把面塑课开进小学、幼儿园的课堂,还制作成线上的学习视频,通过电商渠道,让全国小朋友体验到捏面人的乐趣,了解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着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保护绝不是单方面坚守,而是要在坚守中创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式和丰富载体,让非遗融入现代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非遗才更具生命力、永放光芒。(安阳融媒记者:邓娴)

走出“深闺” 非遗融入生活增活力

  非遗是历久弥新的歌。要让非遗走出“深闺”、绽放时代芳华,既需要传承人的传承创新,也需要非遗工作者的保护。安阳市对非遗项目是如何保护并传承发展的,11月13日,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汤阴县跑帷子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非遗项目跑帷子,汤阴县文化馆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保护中传承。“我们组织白营镇西隆化村和古贤镇支村的两支非遗队伍定期开展展演活动,在‘五一’‘十一’等旅游高峰到羑里城等地进行演出,帷子队还会在元宵节、庙会等特殊时间节点到街道、乡村等地展演,让更多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汤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袁小光告诉记者,他们还帮助非遗跑帷子项目申请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演出人员道具和服装的更新。另外,对非遗传承人也有专项的扶持资金,以便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

  非遗走进大众生活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除了节目的展示、展演,汤阴县将木版年画、剪纸、泥塑等其他非遗项目作品集中到非遗展示馆进行展示。“我们对非遗项目统一制作了标牌,对非遗产品也增加了显著标识,以多种方式扩大非遗的知名度。”袁小光说。

  推动非遗走进大众生活,各地针对非遗的不同特色进行保护性传承。滑县定期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将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等非遗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安阳县(示范区)将淮调艺术搬进古街、“唱响”乡村。而文峰区则通过研学活动将非遗项目相州盘扣发扬光大。正是在一次次文化惠民展演中、一场场研学活动中,安阳市结合非遗项目特点进行保护性传承,将非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时代光彩。(安阳融媒记者:邓娴)

送戏下乡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11月9日,安阳县高庄镇辛庄村,安阳县邺祥淮调艺术有限公司正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王莽篡朝》《收吴汉》《清风亭上》等淮调经典剧目不时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我们从农历九月初四一直演到现在了。我们经常到周边乡村巡演,为群众带来了很多快乐。”淮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国际介绍,淮调是中国梆子腔戏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安阳一带,作为一种珍稀剧种,近年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每年除国家规定的濒危剧种扶植项目、地方开展的送戏下乡活动及非遗项目展演活动等外,在重要的节点他们也有很多演出活动,如6月11日在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行了《耍獠牙》演出,11月4日他带演员在古城仓巷街为《文脉春秋》拍摄进行专场演出,展示《殷郊出世》《西门豹治邺》等剧目。

  内黄文化落腔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牛彦锋告诉记者,今年分给他们的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共90场,目前已经完成了82场,剩下的也都安排好了演出时间。每次到村里演出都是经典剧目,提前几天就会和村里联系,当地通过大喇叭通知村民,村民们十分喜爱,不光有本村人,还有一些来自邻村的群众。此外,为更好切磋技艺、与落腔爱好者互动起来,平常他们还会组织演员找一些落腔排演聚集点,跟群众联合开展活动,教一些感兴趣的市民学唱落腔。

  提起送戏下乡,滑县人民文化馆工作人员说:“滑县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戏剧类)有3个入选,平常会有很多文化惠民活动,今年安排了大平调60场、大弦戏45场、二夹弦55场。”(安阳融媒记者:高倩)


上一篇: 漯河:文化赋能 打造更多漯游漯购新亮点

下一篇: 2023固始县首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