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化交流 > 东西问 | 颜泳和:峇峇娘惹“文化之花”如何在马来西亚绽放?

东西问 | 颜泳和:峇峇娘惹“文化之花”如何在马来西亚绽放?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1013次

     多年前,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曾在中国掀起热潮,也引起中国民众对峇峇娘惹这个族群的好奇与关注。作为中国和马来西亚人民往来、文化交流的产物,峇峇娘惹以其多元融合的文化色彩,在马来西亚等地绽放出独具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之花”。虎年春节之际,马来西亚侨生(峇峇娘惹)公会总会长颜泳和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介绍峇峇娘惹族群的春节习俗,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峇峇娘惹文化特色。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何谓峇峇娘惹?

  颜泳和:峇峇娘惹(Baba Nyonya)又称侨生,峇峇(Baba)指男性,娘惹(Nyonya)指女性。峇峇娘惹是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陆续下南洋的华人和东南亚当地人通婚的后代。不过,在马来西亚各地和泰国,称呼峇峇娘惹各有差别。

  有说法认为,最早的峇峇娘惹是郑和下西洋时留在当地官兵与本地人通婚的后代。这种说法虽然尚待考证,但充分体现了马来西亚人对郑和下西洋促进马中经贸往来、人民交流的美好记忆。

  以我个人家族经历为例,我高祖的父亲来自中国闽南厦门地区,来到马六甲后和当地人通婚,在此传承已一百多年。

  目前,马来西亚侨生公会共有3000多位会员,来自马来西亚各地、各界。侨生公会日常积极开展活动,致力于传承发扬峇峇娘惹文化,促进马中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以多元文化融合著称的马来西亚马六甲鸡场街生活有不少峇峇娘惹,是峇峇娘惹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中新社记者 陈悦 摄

  中新社记者:峇峇娘惹族群如何过春节?

  颜泳和:峇峇娘惹族群过春节充分体现了峇峇娘惹族群文化多元融合,兼具中华文化和马来文化之长的特色。

  我家过春节就是“马中融合式”的春节。

  与中国习俗相似,我们在除夕来临之际开始置办年货,尤其重视置办祭拜祖先的物品。在我们家,除夕夜祭拜祖先的菜肴至少要“四大盘,四大碗”,还要准备时令水果及金纸。除了除夕的祭拜祖先,大年初八的拜天公也是峇峇娘惹,尤其是来自中国闽南地区的峇峇娘惹十分重视的仪式。拜天公时要和家人一起往供桌上摆放金猪(烤猪)、烧肉等菜肴及甘蔗、凤梨等水果,拜完天公,春节的各项礼俗才算告一段落。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0年春节期间,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前立起巨型老鼠灯,祝福民众新年丰衣足食。中新社记者 陈悦 摄

  除夕的年夜“团圆”饭也是峇峇娘惹过春节的一大重头戏。其中尤其少不了一味流行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的独特年菜——捞生。捞生是将代表各种吉祥含义的生鱼片、萝卜丝、青瓜丝、坚果等摆在一个大盘中,吃时全桌人要一起将筷子伸入盘内搅拌,还要高喊“发”或“捞起”,越大声越好,象征来年兴旺发达。这道菜既传承华人春节祈福的习俗,也纳入马来西亚当地食材和文化特色。

  吃完年夜饭,峇峇娘惹要到各个宫庙中迎接新年并祈福。每到大年初一,峇峇娘惹都要向父母奉茶、跪拜、说吉祥话。此外,大年初一走亲戚时,秉承华人长幼有序的传统,峇峇娘惹要从最年长的长辈依序一家家走下来,为此不惜绕远路。这些礼节在大多数峇峇娘惹中依然是春节期间必须遵循的传统。

  春节期间,峇峇娘惹热衷舞龙舞狮,尤其是马来西亚华人在舞狮基础上发展出的高桩舞狮。舞狮在一根根高低不一的高桩上跳跃腾挪,极具观赏性。元宵节的花灯和赏灯为峇峇娘惹的春节增添喜庆气氛。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来西亚关圣宫龙狮团“高桩舞狮”表演。中新社记者 赵胜玉 摄

  峇峇娘惹的春节也引入丰富的马来西亚文化元素。峇峇娘惹和马来友族一样,十分能歌善舞。每年春节,我都要邀请亲友举行聚会,为他们准备色彩鲜艳的马来糕点,香辣俱备的马来咖喱菜肴,混以白切鸡等中式餐点。饱餐后,我们峇峇娘惹就会随之载歌载舞,唱起马来歌谣,气氛十分热切。

  中新社记者:峇峇娘惹的春节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特色,是哪些因素让峇峇娘惹文化在马来西亚绽放?

  颜泳和:从峇峇娘惹春节文化中可以看出,峇峇娘惹很注意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峇峇娘惹重视祭拜祖先,拜年时强调长幼有序,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注重孝道的传统。而春节时重视一家团聚的团圆饭,也是中华文化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体现。

  其实不仅是春节,在峇峇娘惹的日常生活中,也注重中华文化尤其是日常礼俗的传承。比如在我们家,从祖先牌位的安放到家庭的布局,都有相当典型的闽南特色。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来西亚槟城“槟榔侨生大宅”,家庭布局有相当典型的闽南特色。中新社记者 黄鸿斌 摄

  即使有的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生活日久,中文已不是十分通畅,他们并未因此减轻对礼俗文化传承的重视,以此保持和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陈祯禄就是峇峇,他曾经说,“华人若不爱华人的文化,就会成为无祖籍的人。”

  另一方面,峇峇娘惹承继了很多本地文化,并将其融合到自身的中华文化中。这在饮食、风俗、穿着各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峇峇娘惹的娘惹可峇雅(Nyonya kebaya),又称娘惹衫,是娘惹传统服装,制作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手绣法和镂空法。近年来,很多本地娘惹包括华人,将娘惹衫和旗袍结合,发展出中国风的可峇雅。可峇雅可以说是峇峇娘惹在文化上博采众长的代表。

点击进入下一页

娘惹们展现自己颇具特色的服饰。中新社记者 陈悦 摄

  峇峇娘惹文化为什么能在马来西亚生根、开花并结果?其一,中华文化是富有生命力,重视传承的,它的很多特色被世界各地人民接受。比如,中华民族的春节文化,就多次得到马来西亚各族裔政治领导人的肯定,认为这其中体现出的重视家庭、重视亲人的理念值得各个族裔借鉴。

  其二,得益于中华文化包容融合、海纳百川的传统,中华文化来到马来西亚后没有封闭保守,而是积极适应当地的“蕉风雨林”,融入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峇峇娘惹文化既坚持中华文化传统,又适应马来西亚本地社会,是文明互鉴的成果,其持久的生命力在这里开花结果。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峇峇娘惹族群和峇峇娘惹文化在中马交流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颜泳和:近年来,为了马中两国共同为“送王船”民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多次到厦门、漳州等地访问。在那里,我不但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用闽南语和当地官员、专家学者交流,这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增进了亲切感。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俗称“做好事”,是一种民间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图为厦门海沧钟山的送王船盛典。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六甲海边的送王船申遗成功纪念碑。中新社记者 陈悦 摄

  所以说,作为和华人、马来人都有密切联系的峇峇娘惹,完全可以在马中交流尤其是马中人民交流及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扮演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进一步而言,峇峇娘惹文化所体现的文明交流融合、互补互鉴的精神,对当今世界各国、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也有借鉴作用。它用鲜活的例子证明,各文明间不应该对立对抗,应该交流沟通,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融合会结出更多像峇峇娘惹文化这样灿烂的“文明之花”。(完)

  受访者简介:

点击进入下一页

  颜泳和,现任马来西亚侨生(峇峇娘惹)公会总会长,长期致力维护峇峇娘惹族群权益,弘扬发展峇峇娘惹文化,推动马来西亚和中国民间往来。颜泳和还多次成功在马来西亚组织送王船文化节,创办送王船博物馆,弘扬这一源自中国并在马来西亚已有数百年传承历史的民俗文化。他还作为发起者之一,积极推动马来西亚和中国送王船文化联合申遗,为送王船文化最终于202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重要贡献。

上一篇: 斐济邮政与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发行虎年生肖邮票

下一篇: “哥中文化交流日益深入”